NFT是什么?NFT行业出现3大变化
坦诚讲,NFT行业并没有出现多久,仍处于萌发试验期,但却招来不少非议。比如说很多NFT的生产方法都是自动生成的,一次出售成批的成百上千张图像,我们有比较深印象的是:戴太阳镜的猴子、戴金链项链的猴子等等。有人就批评这些角色更像是知识产权而不是艺术。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度滥发也和数字艺术的原教宗旨背道而驰了。
NFT,翻译过来就是非同质化代币。和以往代币相比,每个非同质化代币都是独一无二,这种技术就允许有形和无形资产都被标记化。比如说,就以往的代币都是一摸一样,就像是你有一个硬币我也有一个硬币,无论是属性、价格都属于港剧讲的“雷同”,而非同质化代币的本意就相当于一个又一个电子艺术品,每件都不一样,具备不一样的时间戳等特点,因而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替换,所以就叫做非同质化代币,本来用途就是来体现稀缺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非同质化通证比较适合和艺术品结合,这就是国内为什么叫做数字藏品的本意。不过国内的数字藏品现在开始陷入低迷之中,不仅是行情,更主要的是生态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拾人牙慧,或许会有些学习的地方。
在过去一段时间,整个行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以为会有以下3个主要变化。
1,更有趣味性。或者说是更强调项目的故事性。外国有个很有名的无聊猿系列,这个系列的最初设定就是说有一群暴富的无聊猿在加密世界如何如何。
显然,这样的故事摆在今天很难去吸引任何人。举个外国现在比较流行的项目:pieceofshit。这个系列各式各样不同大便NFT。特别的是,在某些大便上插有着还会写着对著名系列的讽刺。
这个项目最强的地方是有不少的玩法,比如只要销毁两个作品就可以换取一个屎兽。而这些创世屎兽持有人可获得厕所清洁剂空投,这个玩法是说未来将屎兽与清洁剂销毁后,可以获得下一阶段,或者说面貌更清楚。
也就是说,NFT发展到今天,要想成功,不仅要有完备的技术,模型,还要有更成功的故事。国内虽然模仿这种套路的比较少,但也出现这种强调故事的项目。
在Bigverse上出现的cryptofunk就是一个例子。限量发行3125个加密收藏头像,因为是随机生成的,样貌确实比较丑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列的作品首发价是在37元,作者也罕见地在作品简介里提到不为名不为利,确实是在国内开了一股清流。事后,这个系列作品也确实在Bigverse取得不错的反响。
可以预料的是,今后国内的数字艺术要想引起一定效应,不仅要强调参与度或者是品牌背书,背后的文化属性也会是重中之重。
2,视觉更强调平和背后的艺术。Mad Dog Jones 的短视频Replicator于 2021 年 4 月在 Phillips 拍卖会上售出 410 万美元,这表明了一种我称之为“情绪片”的 NFT 趋势:一个静态但包含少量动画元素的场景。这些动画往往是不打扰和放松的,我们可以想像到是一个主人公在带着耳机在她的办公桌上学习。几小时后,高层办公室里的复印机会闪烁并开始工作,然后再次关闭。
反而给人带来关于疏离、怀旧以及最终死亡的思考。
3,市场更冷静了。毫无疑问,即便是外国的NFT,也很少传出天价的消息。有些冷静的看客在反复炒作中终于思考明白,非同质化代币就是一种庞大而多样化的资产类别,无法用一套市场原则来解释其价值。有时它们的行为就像传统艺术市场中的资产一样,由流行艺术家制作的一次性作品和收藏品以高昂的价格出售,这是基于感知的声望和对更高转售价的信念的令人兴奋的组合。但价格的突然跌宕也让人无所适从。发展到现在,大多数人在面对激荡的市场行情,我们比以往更冷静,而不是盲目追逐,从侧面也是反应了行业的常态化。
一句话总结下,现在的暴涨暴跌只是反应行情的牛熊周期,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指出的是,NFT的真正价值还是建设于如何营造更透明更落地的经济系统上。对于国内的NFT玩家也好,从业人员也好,都需要在天价NFT带来的市场喧嚣后冷静思考,这对营造自己项目的特色也是利好。